上海滨海古园 — 简介:
殡仪馆介绍
上海滨海古园是经上海市民政局批准的首家国营性公墓,地处杭州湾北畔的奉贤区五四农场境内,陵园建于1985年3月,滨海古园座拥东海紫气,背倚都市繁华,西邻上海海湾国家森林公园,与东海大桥遥遥相望,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,已成为市民安葬亲友骨灰的风水宝地。
陵园占地面积1200余亩,周边的后备殡葬用地数百亩,系上海地区占地面积最大、发展优势最强的现代陵园之一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建设,滨海古园实现了环境园林化、葬式多样化、墓区个性化、墓型艺术化及办公现代化。1996年以来先后获得了“上海市一级公墓”、 “上海市文明单位”、 “中国十大典范公墓”、“全国绿化模范单位”、“全国殡葬改革示范单位”等荣誉称号。通过GB/T19001-2008/ISO9001:2008质量管理体系和GB/T24001-2004/ISO14001:0:24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。
近十年以来,根据行业发展特性及社会各界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,古园在上级各单位的带领及社会各界、尤其是文化界人士的帮助与支持下,加大文化宣传力度,既提升了古园的文化层次,又营造了较好的文化氛围。始建于2002年的“滨海人文景观园”,占地80余亩,巍立其中的“上海名人之林”,集中了许多已故名人之墓、衣冠冢及纪念雕像。如有张澜、黄炎培、谈家桢、董寅初、钱学森、赵朴初、丁玲、萧军、白杨、赵丹、郑君里、江雨声、欧阳予倩、新凤霞、赵超构、姚慕双等110多位。他们生前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世人钦佩不已;他们的为人品格更令世人敬仰;他们长眠于此,对于现代人有着积极的教育和启迪意义,也仿佛同我们一起在继续感受着生命的魅力。
滨海古园内的“人生文化博物馆”,为长眠于此诸位名人提供了一个展示其生前风采的平台,体现了墓园尤为重要的人生文化教育功能。近年来,古园以英烈苑、名人文化、墓葬及海葬文化资源为依托,先后建立了“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,“民盟上海”、“致公党上海”教育基地,以及改建与新建的“墓葬文化博物馆”、“海葬文化博物馆”等,其意义之深远不可估量,反映和写实了古园发展靠得不仅是地理位置、政府支持等硬实力,而是日益雄厚的文化软实力。
如今,滨海古园正朝着现代化目标深入转型发展,精心打造、建设“百年古园”,就是滨海古园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,同时将成为上海海派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,“哀思寄滨海,叶落归古园。
古园人正以开拓创新的精神,一方面利用清明、冬至祭扫高峰,积极引导错时祭扫、文明祭扫,组织各种如“音乐集体葬礼”、 “公祭海葬典礼”、“清明文化节”及“无主骨灰集体葬礼”等社会公益主题活动,促进殡葬移风易俗、倡导祭扫文明新风、宣传葬文化理念,充分展示古园引领行业新风向的信心与决心;另一方面,古园潜心发展文化主题墓园,2011年4月古园的点睛之作——“上海故事”文化主题墓园正式开园,它将承载着老上海的风土人情,浓缩多种人文元素,使海派城市的记忆从此展现、延伸…… “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”,是滨海古园坚持不懈的企业精神与服务宗旨,也是古园永恒发展的追求。古园着力推行和倡导环保绿色公墓,维护生态环境。古园人在园领导的带领与社会各界的支持下,与时俱进,奋发有为,群策群力,坚持使滨海古园成为文化的先行者、文明的倡导者、行业的带头兵。
地址:上海市奉贤区海湾镇五
殡仪馆:读音 bìn yí guǎn 英文 funeral parlor。
殡仪馆是指设置于城市乡镇中承包丧葬事宜的机构。殡仪馆下设殡葬咨询室、殡葬业务接洽处和火葬场。中国推行火葬,为火葬提供服务。在不具备火葬条件的地方,提倡土葬改革。殡仪馆为殡葬提供接运尸体、火化、骨灰寄存以及悼念活动会场等项目服务。中国大中城市都已设置殡仪馆。在偏远地区则由民众邻里相互帮助解决殡葬问题。
上海滨海古园是一个公益性的殡葬事业单位。殡仪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促进公益事业发展,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,有利于强化政府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,完善公益服务体系,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,突出公益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,优化资源配置,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精神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殡葬服务方面的需求。 殡仪馆是专门举行丧礼的地方。部份殡仪馆还会提供相关的入殓服务,例如订购棺木、陪葬物品、整理遗体、为去世者化妆等等。殡仪馆内的设备包括大小不一的灵堂、休息室、等等。
中国花圈网官方权威数据显示:我国殡仪馆数量目前1500多家。
为了方便广大丧友查询之便,欢迎各大殡仪馆积极参与,共同创建完善殡仪馆的信息。如果您有介绍殡仪馆的文字、图片,欢迎与我们联系更新。
如发现政治性、事实性、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我们更新,多谢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