哀思花圈002
余秋雨的“钟山碑文”遭到网友炮轰
作者:梁梦溪
日前在中山陵梅花谷揭幕的由余秋雨撰写的南京钟山风景区碑文(也就是钟山碑文)接连遭到学者与网民的猛烈炮轰,被骂是“紫金山最令人作呕的一景”。(12月7日 中国新闻网)
余秋雨的“富豪门”余音未绝。现在“碑文门”又来了。
按理说,一位著名作家给一处风景名胜题写碑文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。可是,为啥余秋雨写的碑文就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呢?这,确实是个问题。
碑文和一般的文章相比,不论从文字、结构上来说,难度更大。对作者来说,具有更大的挑战性。作家余秋雨这次写的碑文可不是他的“处女作”。余秋雨说,“我给很多地方题过碑,但字数都很少,字数很多的大碑文只有两个地方,一个是法门寺,一个就是中山陵了。”可见,余秋雨写碑文已经“很有经验”了。
人们常说,文如心声。余秋雨说,他做到了。首先,他多次来过钟山景区,了解钟山。他说,“中山陵这五年来变化太大了,现在综合整治结束,到处都是相通的,非常好。我认为是大工程,大手笔。”他写碑文,是触景生情,有感而发。其次,余秋雨说,这个碑文是自己起草、自己书写,压力很大,是认真想了很久才写的。可见余秋雨写碑文不是信手拈来,而是“深思熟虑”、“千锤百炼”。
可是,余秋雨的“大作”遭到了专家学者的“炮轰”还是有点出人意料。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生表示,“余秋雨的钟山碑文,刻在石头上,但我希望周围杂草速生,藤蔓疯长,将其遮盖;如果石质疏松,不久崩解,更是喜出望外。”
自古文人相轻。张生教授对余秋雨碑文“入木三分”的“解读”难道成了最好“注解”?
其实,如果文艺评论家对余秋雨写得这篇碑文“评头论足”,也就罢了。可是,为啥这篇碑文引起网民的“众怒”呢?毫无疑问,网友们在看余秋雨的这篇碑文时,早已戴上了“有色眼镜”。可以说,网友们面对的不再是一篇“碑文”,而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坛名人余秋雨。网友们的“发难”,更多的不是针对这篇文章,而是针对这篇文章的作者——余秋雨。
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说,我们欣赏一篇文章时,不妨先抛开对这位作者的成见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这篇文章体会得更深,避免自己更多感情色彩的“干扰”。同样一篇碑文,如果落笔人写得不是“余秋雨”,而是他的笔名,或许得到的评价将是另外一番景象吧。
|